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有沒有在網上分享過這個故事,如果有的話,請原諒我。
讓時間回到17年前:2000年,當時的我剛剛辭了軟件公司的「掛名程式編寫員實質是客戶支援員」工作,在家當「量地官」已經好幾個月。有一天,我走到中環一家二手書店,和店主談了一會。當時我對店主說:「我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找什麼工作。」店主問:「那麼你閒時喜歡做什麼?」當時我的答案好像是:「我喜歡寫些東西。」店主問:「那麼你為何不考慮當記者?」
因為店主這一番話,結果我應徵電腦雜誌記者的工作,這個決定亦改變了我這十多年來的命運。
到了今年初,因為家居環境的改變,我需要將家中大量書籍送出去。我參考了不少接受大眾捐書的渠道。我曾經將書籍分批運到其中一個漂書行動的收集點,可是也許是我的捐書量實在太驚人,他們婉拒我繼續捐書。
這時候,我想起17年前的中環二手書店,決定帶幾本書去那書店碰運氣。現在那書店仍在中環區,地址已經不是17年前那個地址了。我在那書店的現址,重遇了那一位店主,我與他分享了17年前的故事,又談了好一會。在過程中,我感覺到店主真的是愛書之人,這結論倒不是從該店堆積如山,甚至有些已經堆放到書店門口的藏書而得出來的,而是店主將我帶來的每一本書都很細心地看了一會,又跟我分享這一本書對他來說的吸引之處。這令我覺得將這些在我家封塵已久的書本交來這書店,是很正確的決定。
我甚至大膽問店主,是否有興趣接收我家不少珍藏的《號外》雜誌(這是我最不捨得丟掉的雜誌的第一位,卻又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接收),店主很大方地答應了。打鐵不如趨熱,我立即回到家中,將那些《號外》雜誌運到那書店(幸好我家在港島區,只是拉一車的雜誌到中環略為不便而已)。幸好到那書店時店主仍在,我與他在店內又欣賞了那些《號外》雜誌好一會。到最後店主還讓我跟那些雜誌合照呢。
剛才看到毛記電視的《星期三港案》,才驚覺這書店也有幾乎倒下的命運。我怪自己實在太傻,到了就連灣仔樓上茶餐廳亦不得不加價的今天,沒有東西會是永恆的,即使對一家在中環已存在20年的二手書店亦是一樣。
毛記電視問:「你還看書嗎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大家心裡有數。就問自己好了,我已經有好一段日子沒有買書,即使目前只會到圖書館借書,這本書已經續借了五次還是未能看完。香港人,就是普遍不愛看書的一群。
即使明知書本最終很可能跟唱片、影碟等文化載具走進歷史,可是想到店主對我所帶來的影響,完全不做什麼又好像說不過去。因此,我在這個接近荒廢了的部落格裡,寫了這一篇文章。
如果想為這書店做些什麼,現在也許仍來得及。https://www.simplygiving.com/Appeal/CommunityToSaveFlowBooks
發表迴響